- 相關(guān)推薦
《讀淵明傳》的原文及翻譯
在學(xué)習(xí)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?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,沿用了兩三千年,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,都屬于文言文。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?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《讀淵明傳》的原文及翻譯,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《讀淵明傳》
原文:
口于味,四肢于安逸,性也。然山澤靜者,不厭脫粟;而啖肥甘者,必冒寒出入,沖暑拜起之勞人也。何口體二性相妨如此乎?人固好逸,亦復(fù)惡饑,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。淵明夷猶柳下,高臥窗前,身則逸矣;瓶無儲粟,三旬九食,其如口何哉?今考其終始,一為州祭酒,再參建威軍,三令彭澤,與世人奔走祿仕,以饜饞吻者等耳。觀其自薦之辭曰:“聊欲弦歌①,為三徑②資!奔暗霉,亟命種秫,以求一醉。由此觀之,淵明豈以藜藿為清,惡肉食而逃之哉?疏粗之骨,不堪拜起:慵惰之性,不慣簿書。雖欲不歸而貧,貧而餓,不可得也。子瞻檃括③《歸去來辭》為《哨遍》,首句云:“為口折腰,因酒棄官,口體交相累!笨芍^親切矣。譬如好色之人,不幸稟受清贏,一縱輒死,欲無獨(dú)眠,亦不可得。蓋命之急于色也。
淵明解印而歸。尚可執(zhí)杖耘丘,持缽乞食,不至有性命之憂。而長為縣令,則韓退之所謂“抑而行之,必發(fā)狂疾”,未有不喪身失命者也。然則淵明者但可謂之審緩急,識重輕,見事透徹,去就瞥脫④者耳。若蕭統(tǒng)、魏鶴山諸公所稱,殊為過當(dāng)。淵明達(dá)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譽(yù)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萬倍正在見事透徹去就瞥脫何也?見事是識,去就瞥脫是才,其隱識隱才如此,其得時(shí)而駕,識與才可推也。若如蕭、魏諸公所云,不過惡囂就靜,厭華樂淡之士耳。世亦有稟性孤潔如此者,然非君子所重,何足以擬淵明哉!
注釋
①弦歌,指出任縣令。
②三徑,指歸隱者的家園。
、蹤a括,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寫。
、芷趁,爽快。
譯文:
口腹追求味道,四肢渴望安逸,是人的本性。然而山野水邊的隱居者,不厭惡粗糧;而愛吃鮮美食品的人,一定是冒著嚴(yán)寒,頂著酷暑跪拜官場的勞苦之人。為什么嘴巴和身體兩種天性(的追求)如此的相互妨礙呢?人本來就喜歡安逸,也厭惡饑餓,沒有(只)看重身體的安逸而輕視口腹之欲的。陶淵明從容自得地徜徉柳樹之下,怡然地安臥窗前,身體算是安逸了,然家無積糧,月吃九餐,又如何對待口腹呢?現(xiàn)在考察他的經(jīng)歷,先擔(dān)任江州祭酒,接著做了建威參軍,后又做了彭澤縣令,與世人為當(dāng)官求取俸祿奔走,來滿足饞嘴的等同罷了?此晕彝扑]的話說:“暫且想要做官,做為隱居的資本。”等到得到公田,急忙要求種高粱,為了一醉。從這一點(diǎn)來看,陶淵明難道是把野菜作為清潔的食物,厭棄肉食而逃離嗎?不健壯的體格,不能承受官場的迎奉;散漫懶惰的性格,難以勝任官場事務(wù),即使不想歸隱而貧窮,貧窮而挨餓,也做不到啊。蘇軾把《歸去來辭》改寫為《哨遍》,首句說:“為了口腹而放棄尊嚴(yán),因?yàn)楹染贫艞壸龉,口腹身體相互拖累!笨梢哉f親切極了。就比如好色的人,不幸天生清瘦羸弱,一放縱就死,不想一人獨(dú)眠,也不可能。因?yàn)樯扔罡匾 ?/p>
陶淵明辭去官職歸隱,還可以拄著拐杖到小丘除草。拿著缽盤討飯,不至于有性命的憂慮。假如長久做縣令,那么就像韓愈所說的“壓抑自己做事,一定會生重病的”,沒有不失去性命的。既然這樣,那么陶淵明只可說是明白事情輕重緩急,認(rèn)識事理透徹,選擇放棄爽快的人罷了。像蕭統(tǒng)、魏了翁諸位所贊譽(yù)的,很是過分了。陶淵明通達(dá)的話,也不肯接受這樣不近人情的贊譽(yù)。然而自古以來高潔之士,超過常人萬倍的,正在于認(rèn)識事理透徹,選擇放棄爽快。為什么呢?認(rèn)識事理透徹是“識”,選擇放棄爽快是“才”,他隱藏自己的才識如此,抓住時(shí)機(jī)辭官引退,其才識值得尊崇。至于像蕭、魏等人所說的,不過是厭惡喧囂,選擇安靜處躲避,討厭浮華,甘于淡泊的人罷了。世上也有像這樣天賦稟性孤傲高潔的,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,怎么能夠用來比擬陶淵明呢?
賞析
陶淵明賦《歸去來》,有其詞而無其聲。余治東坡,筑雪堂于上。人俱笑其陋,獨(dú)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,有卜鄰之意。乃取《歸去來》詞,稍加檃括,使就聲律,以遺毅夫。 使家童歌之,時(shí)相從于東坡,釋耒而和之,扣牛角而為之節(jié),不亦樂乎?
為米折腰,因酒棄家,口體交相累。歸去來,誰不遣君歸。覺從前皆非今是。露未晞。征夫指予歸路,門前笑語喧童稚。嗟舊菊都荒,新松暗老,吾年今已如此。但小窗容膝閉柴扉。策杖看孤云暮鴻飛。云出無心,鳥倦知還,本非有意。噫!歸去來兮。我今忘我兼忘世。親戚無浪語,琴書中有真味。步翠麓崎嶇,泛溪窈窕,涓涓暗谷流春水
【《讀淵明傳》的原文及翻譯】相關(guān)文章:
袁宗道《讀淵明傳》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8-07
《讀孟嘗君傳》原文及翻譯05-25
讀孟嘗君傳原文翻譯賞析11-05
與是仲明書原文翻譯11-26
徐霞客傳原文及翻譯05-29
蘇武傳原文與翻譯07-24
王冕傳原文及翻譯12-11
杜甫傳原文與翻譯09-08
杜甫傳原文翻譯07-22
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10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