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行知的名言
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,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名言吧,名言主要用來激勵和告訴當事人某些道理,提醒人們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著某種精神品格。你知道什么樣的名言才能算得上是優(yōu)秀的名言嗎?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的名言 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陶行知的名言
1、兒童的生活,是一面社會的鏡子。
2、育才十字訣:一個大腦。二只壯手。三圈連環(huán)。四把鑰匙。五路探討。六組學習。七(集)體創(chuàng)造。八位顧問。九九難關。十(誓)必克服。
3、以集體力量從事于五項創(chuàng)造工作:甲。創(chuàng)造健康之堡壘;乙。創(chuàng)造藝術之環(huán)境;丙。創(chuàng)造生產(chǎn)之園地;丁。創(chuàng)造學術之氣候;戊。創(chuàng)造真善美之人格。
4、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!赌妗诽岢鋈N知識,一是親知;二是聞知;三是說知。親知是親身得來的,就是從“行”中得來的。聞知是從旁人那里得來的,或由師友口傳,或由書本傳達,都可以歸納為這一類。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。現(xiàn)在一般學校里所重視的知識,只是聞知,幾乎以聞知概括一概知識,親知是幾乎被完全揮于門外。說知也被忽略,最多也不過是從聞知那里推想出來的罷了。
5、作一個整個的人,有三種要素:要有健康的身體——身體好,我們可以在物質(zhì)的環(huán)境里站個穩(wěn)固。諸君,要作一個八十歲的青年,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,別作一個十八歲的老翁。要有獨立的思想——要能虛心,要思想透徹,有判斷是非的能力。要有獨立的職業(yè)——要有獨立的職業(yè),為的是要生利。生利的人,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。
6、我們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,一晚做到天亮,中間必定有空閑的時候。人當忙時不會走歧路,一遇空閑,危險就來了。所以古時教育,注重閑時的修養(yǎng),現(xiàn)今的教育,也注重空閑時的消遣方法。在學校里培養(yǎng)學生種種正當娛樂的良好習慣,使他習與性成,將來離校之后,繼續(xù)將他空閑時的精神,歸納在這種正當娛樂當中,這是很重要的教。
7、先生不應該專教書,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;學生不應該專讀書,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。
8、我們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費的盛裝,而是內(nèi)心的藝術所追求的樸素的表現(xiàn)。我們的校容要井然有條,秩然有序,凜然不可侵犯之威儀。什么東西擺在什么地方或只許擺在那個地方,應該怎樣擺,也只有那樣擺,而不許它不得其所。
9、學習外國文好比是配一副萬里眼鏡。這種眼鏡,每一位追求真理的青年都應該戴,而且應該自己磨。怎樣磨呢?要風雨無阻,行住不停,天天磨,月月磨。磨它五年十載,總會成功。倘一曝十寒,時學時輟,到老無成。
10、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頓,你的`譏笑中有愛迪生。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。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。點電燈。學微積分,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。
11、我們對于書的根本態(tài)度是:書是一種工具,一種生活的工具,一種“做”的工具。工具是給人用的;書也是給人用的。用書必有目的。遇到一本書,我們必須問:您能幫助我把這件事做的好些嗎?您能幫助我過一過更豐富的生活嗎?
12、事要硬辦,話要軟說。貫徹始終,路線正確。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,忍辱負重,有為有守。一粥一飯,來處不易,自勉勉人,愛惜物力。發(fā)奮忘食,公而忘私。善與人交。久而敬之。
13、生活。工作。學習倘使都能自動,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。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(yǎng),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。自動是自覺的行動,而不是自發(fā)的行動。自覺的行動,需要適當?shù)呐囵B(yǎng)而后可以實現(xiàn)。
14、人生天地間,各自有秉賦:為一大事來,做一大事去。多少白發(fā)翁,蹉跎悔歧路。寄語少年人,莫將少年誤。
15、好的先生不是教書,不是教學生,乃是教學生學。
16、英勇的民主戰(zhàn)士是怎樣培養(yǎng)出來的?第一套功夫是,“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,達者不戀”。第二套功夫是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美人不能動”。有了這些德性,無論遇著什么關口,也會勝利的通過。
17、義則居先,利則居后;敬其所長,恕其所短。
18、培養(yǎng)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,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,區(qū)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。澆水和培養(yǎng)教育,這叫“因材施教”。
19、敢探未發(fā)明的新理,即是創(chuàng)造精神;敢入未開化的邊疆,即是開辟精神。創(chuàng)造時,目光要深,開辟時,目光要遠?偲饋碚f,創(chuàng)造。開辟都要有膽量。在教育界,有膽量創(chuàng)造的人,即是創(chuàng)造的教育家。
20、我們要能夠做,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(chuàng)造。只知學而不知做,就不是真的教育。有行動之勇敢,才有真知的收獲。
21、教育不能創(chuàng)造什么,但它能啟發(fā)兒童創(chuàng)造力以從事于創(chuàng)造工作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兒童有創(chuàng)造力,認識了兒童有創(chuàng)造力,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(chuàng)造力解放出來。
22、要解放孩子的頭腦。雙手。腳?臻g。時間,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,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。解放他的頭腦,使他能想;解放他的雙手,使他能干;解放他的眼睛,使他能看;解放他的嘴巴,使他能說;解放他的時間,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;解放他的空間,不把他的功課排滿,不逼迫他趕考,不和家長聯(lián)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,要給他一些空閑的時間消化所學,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,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。
23、每天要四問: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?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?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?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?
24、要想學生好學,必須先生好學。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。
25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。根本一壞,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,也無甚用處,并且,沒有道德的人,學問和本領愈大,就能為非作惡愈大。
26、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里有這樣一段話:“古之成大事業(yè)者,必定要經(jīng)過三種境界!薄白蛞刮黠L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!边@是說為大事者,先天下之憂而憂,要從高遠處去望他。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!”這是說看清了人民的隱痛之后,要時時刻刻紀念他,就是為他犧牲了一切,終不懊悔!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回頭驀見,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!本褪钦f,從各處各地要尋個解決,只有我們百折不回的去找他,終有一天出人不意的遇著。
27、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,而是將開發(fā)文化寶庫的鑰匙,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。
28、中國吃書的人多,用書的人少。
29、破即補。污即洗。勞即謙。亂即理。債即還。病即醫(yī)。過即改。善即喜。行即思。倦即息。信即復。帳即記。
30、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(fā)展的重要推動力;為兒童心理正常發(fā)展的必需。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(fā)展的兒童,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。
31、我們要活的書,不要死的書;要真的書,不要假的書;要動的書,不要靜的書;要用的書,不要讀的書?偲饋碚f,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,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。
32、行動是老子,知識是兒子,創(chuàng)造是孫子。
33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,唯獨從心里發(fā)出來,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。
34、想自立,想進步,就須膽量放大,將試驗精神,向那未發(fā)明的新理貫射過去;不怕辛苦,不怕疲倦,不怕障礙,不怕失敗,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,一個個的發(fā)現(xiàn)出來。
35、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,先要評論他的校長。
36、文化鑰匙要使學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:一是國文;二是外國語;三是數(shù)學;四是科學方法—治學治事之科學方法。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,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,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(fā)文化金庫和宇宙之寶藏。
37、要學生做的事,教職員躬親共做;要學生學的知識,教職員躬親共學;要學生守的規(guī)則,教職員躬親共守。
38、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。
39、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,不教用手的人用腦,所以一無所能。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(lián)盟,結(jié)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。手腦相長歌:人生兩個寶,雙手與大腦。用腦不用手,快要被打倒。用手不用腦,飯也吃不飽。手腦都會用,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!
40、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:私德為立身之本,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;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;強健活潑之體格;優(yōu)美和樂之感情。
41、我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(fā)點,也就是教育的出發(fā)點。我們深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,才能誨人不倦。我們深信鄉(xiāng)村教師必須有農(nóng)夫的身手,科學的頭腦,改造社會的精神。我們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于兒童教育都有“鞠躬盡瘁。死而后已”的決心,必能為我們民族創(chuàng)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。
42、教師的職務是:千教萬教,教人求真;學生的職務是:千學萬學,學做真人。
43、教育是立國之本。中小學教育為國家根本大計,必須運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,實地實驗,方能免入歧路。
44、分析過去,抓住現(xiàn)在,創(chuàng)造將來。
45、我們在社會上做事就要預備碰釘子。假使釘是鐵做的,我們的頭皮就要硬到鋼一樣,叫鐵釘一碰到鋼做的頭皮就彎了起來;第二是要把我們的熱心架起火來,把釘子燒化掉。
46、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(chǎn),過去它被認為‘天下之達德’,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(fā)展之重要指標。我們需要智仁勇兼修的個人,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,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;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;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;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;不勇而仁是口頭之仁。
【拓展】陶行知簡介
陶行知(1891年10月18日-1946年7月25日),安徽省歙縣人,中國人民教育家、思想家,偉大的民主主義戰(zhàn)士,愛國者,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。
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(yī)學堂。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,師從約翰·杜威、攻讀教育學博士。1917年秋回國,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、國立東南大學教授、教務主任等職。1926年起發(fā)表了《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(xiāng)村教育宣言》。1929年圣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,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(yè)作出的貢獻。1931年主編《兒童科學叢書》,在上海先后創(chuàng)辦“山海工學團”“報童工學團”“晨更工學團”“流浪兒工學團”等。1933年,他與厲麟似、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(fā)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。1935年,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“八一宣言”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。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。
1946年7月25日上午,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,不幸于上海逝世,享年55歲。
主要貢獻
陶行知像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(yè),對我國教育的現(xiàn)代化做出了開創(chuàng)性的貢獻。他不僅創(chuàng)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,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。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,創(chuàng)新猶如一根金線,貫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。創(chuàng)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(fā)展需要的“舊”,創(chuàng)立與社會、歷史進步相符的“新”。創(chuàng)新還具有打破偶像,破除迷信,掙脫教條的束縛,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。
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(chuàng)新,也表現(xiàn)在培養(yǎng)目標上。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(yǎng)“人上人”作為目標的現(xiàn)象,指出新教育應培養(yǎng)全面發(fā)展的“人中人”。早在他創(chuàng)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:研究學問,要有科學的精神;改造環(huán)境,要有審美的意境;處世應變,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(yǎng)。
人物評價
陶行知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達的思想和實踐,代表了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。近代中國的危機多難,又使“教育救國”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夢想,陶行知正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人物之一。他以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赤子之忱,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。最可貴的是,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,又以“甘當駱駝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,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,其精神為人所同欽,世所共仰。
陶行知不僅是一個很有創(chuàng)造力的教育家,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。
【陶行知的名言】相關文章:
陶行知的名言02-10
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3-02
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-07
陶行知名言03-15
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(xiàn)實反思04-11
陶行知爺爺?shù)穆曇糇魑?篇01-25
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后感05-03
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03-02
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讀后感600字04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