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陳弘緒《與吳眾香書》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:
- 相關(guān)推薦
《陳書》的原文及翻譯
《陳書》是唐朝人姚思廉所著的史學(xué)作品,屬二十四史之一,是一本紀(jì)傳體史類書,凡三十六卷,記載南朝陳朝史。成書于貞觀十年(公元636年)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《陳書》的原文及翻譯,歡迎閱讀。
《陳書》
謝貞,字元正,陳郡陽夏人,晉太傅安九世孫也。父藺,正員外郎,兼散騎常侍。貞幼聰敏,有至性。祖母阮氏先苦風(fēng)眩,每發(fā)便一二日不能飲食,貞時年七歲,祖母不食,貞亦不食,親族莫不奇之。母王氏,授貞《論語》《孝經(jīng)》,讀訖便誦。八歲,嘗為《春日閑居》五言詩,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,謂所親曰:“此兒方可大成,至如‘風(fēng)定花猶落’,乃追步惠連矣!蹦晔,略通《五經(jīng)》大旨。尤善《左氏傳》,工草隸蟲篆。十四,丁父艱,號頓于地,絕而復(fù)蘇者數(shù)矣。父藺居母阮氏憂不食泣血而卒家人賓客懼貞復(fù)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(yán)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。仍謂貞曰:“孝子既無兄弟,極須自愛,若憂毀滅性,誰養(yǎng)母邪?”自后少進饘粥。
太清之亂,親屬散亡,貞于江陵陷沒,暠逃難番禺,貞母出家于宣明寺。及高祖受禪,暠還鄉(xiāng)里,供養(yǎng)貞母,將二十年。太建五年,貞乃還朝。及始興王叔陵為揚州刺史,引祠部侍郎阮卓為記室,辟貞為主簿。貞度叔陵將有異志,因與卓自疏于叔陵,每有宴游,輒辭以疾,未嘗參預(yù),叔陵雅欽重之,弗之罪也。俄而高宗崩,叔陵肆逆,府僚多相連逮,唯貞與卓獨不坐。
后主乃詔貞入掌中宮管記,遷南平王友。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,請貞為讓表,后主覽而奇之。嘗因宴席問確曰:“卿表自制邪?”確對曰:“臣表謝貞所作!焙笾饕螂飞崛耸┪膽c曰:“謝貞在王處,未有祿秩,可賜米百石!
至德三年,以母憂去職。頃之,敕起還府。貞累啟固辭,敕報曰:“雖知哀煢在疚,而官俟得才,可便力疾還府也!必懓з,終不能之官舍。時尚書右丞徐祚、尚書左丞沈客卿俱來候貞,見其形體骨立,祚等愴然嘆息。吏部尚書姚察與貞友善,及貞病篤,察往省之,問以后事。貞曰:“弱兒年甫六歲,情累所不能忘,敢以為托耳。”是夜卒。后主問察曰:“謝貞有何親屬?”察因啟曰:“貞有一子年六歲。”即有敕長給衣糧。
譯文:
謝貞,字元正,陳郡陽夏人,晉太傅謝安的九世孫。父親謝藺,正員外郎,兼散騎常侍。謝貞自幼聰敏,有卓絕的品性。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風(fēng)眩病折磨,每次發(fā)病就一兩天不能吃飯。謝貞當(dāng)時七歲,祖母不吃飯,他也不吃飯,常常是這樣,親戚沒有不對此感到驚奇的。母親王氏,教謝貞學(xué)《論語》和《孝經(jīng)》,謝貞讀完就能背誦。八歲時,謝貞曾經(jīng)寫作了《春日閑居》一詩,堂舅尚書王筠驚奇他有高雅的情趣,對親戚說:“這個孩子將來會成大器!笔龤q時,謝貞大致通曉了《五經(jīng)》的要義。尤其擅長《左氏傳》,工于草隸蟲篆。十四歲時,遭逢父親去世,謝貞號哭跌倒在地上,昏倒而后又蘇醒的情況有多次。當(dāng)初,父親謝藺因母親阮氏去世,不吃飯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。家人賓客害怕謝貞也會這樣,叔父前往華嚴(yán)寺,請禪師來為謝貞說法,禪師于是對謝貞說:“孝子既然沒有兄弟,就極須愛護自己,如果哀傷過度損害身體,誰來贍養(yǎng)你的母親呢?”從這以后謝貞才稍微吃一點稠粥。
在太清年間的動亂中,親屬散亡,謝貞在江陵落入敵手。暠逃難逃難,貞母出家在宣明寺。及高祖即位,暠還鄉(xiāng)里,供養(yǎng)貞母,將二十年太建五年,謝貞才回朝。等到始興王叔陵擔(dān)任揚州刺史時,征召謝貞做主簿。謝貞揣度叔陵將會有叛逆之心,于是就自動疏遠他,每當(dāng)有宴會交游,總是以患病為借口推辭,不曾參與,叔陵向來欽佩看重他,沒有怪罪他。不久高宗駕崩,叔陵叛逆作亂,叔陵府中的屬官先后受到牽連而被拘捕,唯獨謝貞沒有獲罪。
陳后主于是下詔讓謝貞入宮擔(dān)任中宮管記一職。府長史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,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的奏章,后主看過后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。后主曾經(jīng)趁著宴席的機會問周確:“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寫的嗎?”周確回答說:“我的奏章是謝貞寫的!焙笾骶唾n給謝貞一百石米。
至德三年,謝貞因母親去世而離職。不久,朝廷下詔讓他回來任原職。謝貞多次上奏堅決推辭,朝廷答復(fù)說:“查看了奏章,詳情俱悉,雖然知道你內(nèi)心哀痛,但官府急等用人,守喪的禮節(jié)有理由改變,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職!敝x貞哀傷過度身體瘦弱,最終也沒能到官府任職。當(dāng)時尚書右丞徐祚、尚書左丞沈客卿一同來看望謝貞,見到他瘦骨伶仃,兩人淚流不能自抑,哀憐著默默而出。吏部尚書姚察與謝貞友善,及貞病重,前去探望,詢問以后事。謝貞曰:“弱兒年甫六歲,情累所不能忘,敢以為托耳!边@夜死了。后主問察曰:“謝貞有何親屬?”察因啟曰:“貞有一子年六歲!奔从须烽L給衣糧。
作品簡介
《陳書》記事起于557年陳霸先稱帝,終于589年隋滅陳,包括陳朝一代33年的歷史,共36卷,有本紀(jì)6卷,列傳30卷,是二十四史中卷數(shù)最少的一部史書。
《陳書》記述了陳武帝的“度量恢廓,知人善任”,總結(jié)陳朝創(chuàng)建之初恭儉愛民、政策得宜的成功經(jīng)驗,也記述了陳后主的“就荒為長夜之飲,壁寵同艷妻之孽”,總結(jié)了陳末統(tǒng)治者忘患縱欲,偏聽偏信造成國破家亡的教訓(xùn)。書中記述了大量陳朝時的人物和事跡,其中爭奪詐偽、蠅營狗茍、勢利小人的行徑,足為世人取戒;安貧樂義,不為禍患勢利所動的高風(fēng)亮節(jié),又足為世人楷模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陳朝封建政權(quán)只存在了三十三年,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,或許與此有關(guān)!蛾悤穬(nèi)容比不上《梁書》那樣充實,本紀(jì)和列傳都過于簡略。
《陳書》與《梁書》相同,也是姚思廉在父親姚察舊稿基礎(chǔ)上修成的。然而《陳書》中,僅本紀(jì)中有兩篇姚察的史論,其余皆為姚思廉自己的創(chuàng)作。
宋代曾鞏《陳書目錄序》記載:“觀察等之為此事,歷三世,傳父子,重數(shù)十歲,而后乃成,蓋其難如此!庇纱丝芍蛾悤纷珜憰r間雖不足10年,卻是姚察父子經(jīng)數(shù)十年努力的結(jié)果。
《陳書》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,還有《永定起居注》8卷、《天嘉起居注》23卷、《天康光大起居注》10卷、《太建起居注》56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,如顧野王的《陳書》3卷、傅綽的《陳書》3卷等。
《陳書》成于姚思廉之手,實際上是姚察、姚思廉父子兩代撰成!蛾悤返木幾加陉惔,姚察即參與其事。姚察以史職參與,由于陳亡之故,《陳書》未成而輟。隋代,姚察又受命撰修梁、陳二史,未成而卒。唐興,天下初定,令狐德棻倡議修前朝史,唐高祖遂于武德四年十一月詔修魏、周、隋、齊、梁、陳六朝史。當(dāng)時受命撰修陳史的有竇進、歐陽詢、姚思廉。由于種種原因,數(shù)年而不就。至貞觀三年(629),唐太宗重詔修撰,姚思廉奉敕撰梁、陳二史。貞觀九年,成《陳書》。
《陳書》雖成于姚氏父子,但前人之功不可沒。劉師知《史通》云:“陳史初有吳郡顧野王、北地傅綽各為撰史學(xué)士,其武、文二帝紀(jì)即為顧、傅所修。太建初(宣帝),中書郎陸瓊續(xù)撰諸篇,事傷煩雜,姚察就加刪改,粗有條貫,及江東不守,持以入關(guān),隋文帝嘗索梁、陳事跡,察具以所成,每編續(xù)奏,而依違荏苒,競未絕筆。皇家貞觀初,其子思廉為著作郎,奉詔撰成二史。于是憑藉舊稿,加以新錄,彌歷九載,方始畢功!笨梢,《陳書》的修撰,除了姚氏父子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外,也有他人之功。
盡管《陳書》的不當(dāng)之處不少,但它仍在二十四史之列,足可說明《陳書》是瑕不掩玉,至少是瑕玉互見的!蛾悤返膬r值之一在于,它成于姚氏父子之手,姚氏父子曾仕于陳,對陳朝之事親身經(jīng)歷,雖成于唐,但可以說是當(dāng)世人寫當(dāng)世事,是現(xiàn)存比較好的原始記載。其二,紀(jì)傳中大段甚至全文保留詔令、奏疏,保留了陳代的不少作品,對于窺視陳代文風(fēng)及典章制度,有較大參考價值。其三,《陳書》以及《梁書》的行文風(fēng)格,是對六朝文風(fēng)的變革。散文或古文的倡導(dǎo)與重振,以唐中葉和北宋時期為主,姚氏父子在陳末唐初已開其先河,在古代文學(xué)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視。
鑒賞
作品特點
《陳書》在內(nèi)容上和文字上都趕不上《梁書》,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學(xué)功力上的差距;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陳朝時期各方面狀況的江河日下。北宋人說:陳朝的特點就是茍且偷安,它沒有什么“風(fēng)化之美”“制治之法”可以為后世效仿的。這話說得大致是不錯的。但是,《陳書》所記載的歷史內(nèi)容,有些還是有意義的。唐朝的魏徵、宋朝的曾鞏、清朝的趙翼都認為;《陳書》在記述陳朝“其始之所以興”“其終之所以亡”方面,尤其是在揭示陳武帝的“度量恢廓,知人善任”和陳后主的“躭荒為長夜之飲,嬖寵同艷妻之孽”方面,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。另外,《陳書·皇后傳》記后主張貴妃干預(yù)朝政,“內(nèi)外宗族,多被引用”;《江總傳》記江總位當(dāng)權(quán)宰,不持政務(wù),只是天天同一些人陪著陳后主在后庭游宴,時人把他們稱為“狎客”。這對于后人了解陳朝末年的政治腐敗,提供了生動的材料。
《陳書》為統(tǒng)治者避諱的地方也很多,典型的例子是《劉師知傳》對劉師知幫助陳武帝殺死梁敬帝一事只字不提。這些,在《南史》中大多得到矯正。所以這種比較、對讀,是很必要的。順便說說,讀《宋書》《南齊書》也應(yīng)參照《南史》來讀,其中情況與上面說的多有類似之處。
不足之處
歷代史家對它的評價并不高,認為非但不能與前四史相提并論,而且在唐八史中也算不得上乘。主要因為《陳書》自身的缺點所致。
首先,作者的唯心主義史觀。在撰述王朝的盛衰和帝王將相的得失成敗時,以宿命論的觀點,強調(diào)“天意”和“歷數(shù)”,認為王朝的興衰,“大人物”的成敗,都是神意的體現(xiàn)或某種神秘力量的既定安排。在記人記事時,承襲前代的陰陽五行、圖讖災(zāi)異的陳腐思想,對奇異傳說、鬼怪奇聞、相面望氣、因果報應(yīng),著力渲染。姚察是位佛教信徒,習(xí)佛法,讀佛經(jīng),臨終猶正坐誦佛。姚思廉雖不見有其父之佞佛行為,但對佛事也不加排斥。因此,在《陳書》中,對佛事的記載尤詳。這雖然反映了當(dāng)時的社會風(fēng)尚,但姚氏的崇佛思想,使得他們對佛事的記載充滿了感情色彩,并用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(yīng)作為對歷史人物的總結(jié),則有失偏頗。
其次,體例有疵!蛾悤返捏w例,看似嚴(yán)謹,細加分析,其中欠妥之處仍不乏時見。在人物立傳方面,凡陳氏子孫,不分賢愚,人人立傳,使《陳書》成了變相的陳氏族譜。在人物的歸類方面,頗有不當(dāng)之處。
再次,多溢美、隱惡、諱過之筆。姚氏出身庶族,對此他特別忌諱。其父歷仕梁、陳、隋三朝,功名顯赫,隋代封為北絳郡公。在《姚察傳》中,姚思廉洋洋灑灑用了三千余字來記述,詳敘朝廷之優(yōu)禮、名流之褒獎及察之遜謝等詞,事極瑣屑,極盡文飾之能事。而對其祖父的記述則簡而又簡,含糊地說:“父上開府僧坦,知名梁武代,二宮禮遇優(yōu)厚。”詳略之間,出入極大。之所以如此,緣于其祖父只是梁時太醫(yī)正,僅因醫(yī)術(shù)精明而受梁武帝看重。在儒家思想占統(tǒng)治地位的封建時代,技藝為士林所不齒。姚思廉以士林標(biāo)榜,而輕視祖父之業(yè)。
隱惡諱過之處,多處可見。如,《世祖本紀(jì)》及《衡陽王昌傳》對世祖奪嫡、謀殺高祖子衡陽王陳昌一事的記載都極為簡單,并隱瞞真相,說是侯安都請纓前去迎接衡陽王,衡陽王溺水而死。又如陳高祖篡梁一事,《南史》載為:“劉師知為陳武害梁敬帝入宮,誘帝出,帝覺之,繞床而走日:‘師知賣我,陳霸先反,我本不須作天子,何意見殺!瘞熤獔(zhí)帝衣,行事者加刃焉。”而從《陳書·高祖本紀(jì)》中絕對看不出逼奪之跡,劉師知本傳中也找不出一字涉及此事。如此隱惡諱過,有違事實,《陳書》得不到史家贊譽,自然是在情理之中。
【《陳書》的原文及翻譯】相關(guān)文章:
陳涉世家原文及翻譯02-27
陳弘緒《與吳眾香書》原文及翻譯02-28
《陳太丘與友期》原文及翻譯02-27
《陳元方候袁公》原文及翻譯11-05
《漢書·張耳陳馀傳》原文及翻譯12-27
畫地學(xué)書原文及翻譯02-28
答蘇武書原文翻譯10-23
《與諸弟書》原文及翻譯12-26
彩書怨原文及翻譯07-28